田臨斌/生命短暫!沒必要被台北三房兩廳綁住精彩人生

作者/田臨斌(老黑看世界

前陣子有調查指出,台北市房價收入比超過15,世界第一,新北市不遑多讓,排名第三,各方檢討大都指向政府打房不力。個人認為政府只能防違法或投機,資本主義社會決定房價的最主要因素永遠是供需,紐約,倫敦等大城房價高,正是因為來自世界各地人們湧入,高需求自然形成高房價。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88論壇粉絲團」看更多!

台北房價之所以高,是因為幾個具有台灣特色的因素。一是一般人對房地產「擁有重於使用」的價值觀,房子的功用是居住,但在台灣比住更重要的是增值,過去幾十年歷史證明只要在台北買房幾乎穩賺不賠,而且賺錢速度比其他方式都快,事實是,台灣多數有錢人的財富和房產關係密切

國外大城房價高,租金也高,租金和房價本來就應該密切掛鉤,台北的租售比可以讓不了解內情的人大吃一驚,因為相較於房價,更真實反應房地產使用狀況的租金低得太多。換句話說,在台北居住的主要門檻不是使用房屋,而是擁有房屋。

另一個原因是一般台灣人對社會階級,和生活品質的看法。陳文茜前陣子寫了篇文章名為《這個國家,太對不起年輕人》,文中說到年輕人需要在台北工作才能進入人生勝利組,還說「如今在台北擁有一間像樣的房子,已經成為台灣整個社會階級的象徵,在台北沒有一棟房子,代表你的孩子皆是魯蛇們。」

國外大城也有許多來自外地的人群,但落地生根的並不多,原因是大城市整體生活品質不佳,擁擠,噪音和污染嚴重,人際關係緊張等,所謂的成功人士大都在城市工作,住在郊區。有趣的是,這些問題似乎全都不困擾台灣人,一般認為住家環境越熱鬧越好,住在全台最熱鬧的台北市區最好。

價值觀無所謂是非高低,就算台北房價只漲不跌違反所有經濟學原理,也不能說上述台灣特色是錯的,但可以確定的是,必有值得探討反省的地方,例如:

一,身家增加不代表財富增加。有句話說「擁有金錢的唯一好處是使用它」,許多台北的「有錢人」將大部分財產坐在屁股下面,隨房價上漲,紙上財富不斷增加,卻終其一生難得使用。我認識一位打算將台北房產賣掉出國的人,朋友警告他,一旦離開,就很難再搬回來!這或許是事實,但另一個事實是,如果不賣,他就永遠享受不到「擁有金錢的唯一好處」。

二,人往高處爬?如果在台灣的首善之區台北擁有一席之地代表人生勝利,那在世界首善紐約,倫敦擁有房產是不是更勝利一點?可能有人會說那是洋人地盤,離我們太遙遠,其實不然,走一遭這些地方,會發現什麽國家的人都有,國際都會的房價是被全世界推高的,而台北大概是純粹被自家人炒上天的全球唯一案例。

我是土生土長的台北市人,三十多歲第一次置產跑到汐止買了間預售屋,還沒蓋好碰上林肯大郡倒塌,房價一夜滑坡,剛好工作外調海外,於是斷尾賣房。在澳洲和北京工作五年後,2000年回台,多了點積蓄,長了些見識,本打算再次在台北買房,一打聽價格,記得當時開玩笑說,台北的一間普通公寓夠買半個雪梨歌劇院,即使買得起,也因為覺得不值而租房。

後來我曾在國外不止一處置產,卻從未動過在老家台北買房的念頭,幾年前回台定居,考量各種因素,最終決定住在更宜居,房價卻只有台北五分之一的高雄。親友覺得匪夷所思,警告我高雄房價不會漲,我說買房是用來住的,沒考慮漲跌,他們都覺得我怪怪的,還說「哪有台北人搬到南部去住的?」。

上個月有一位朋友在台北買了間三千萬的公寓,我算筆賬給他聽,三千萬台幣就是一百萬美金,這麼多錢可以在哪些其他地方買房?答案是 全-世-界!而且在大部分地方,包括台北以外的台灣,都可以買豪宅。他的回答倒也簡單明了:「可是台北是我唯一熟悉的大城市啊!」

東扯西扯那麼多就是要說明,只要全台兩千三百萬人繼續前仆後繼想成為天龍國一員,繼續認為擁有資產比生活本身更有價值,繼續覺得熟悉方便比居住品質更重要,台北房價就會繼續貴下去。這樣的高房價比泡沫更糟糕,因為泡沫形成過程中還有贏家和輸家,而台北的高房價只會造成有房和無房者的共同焦慮,除了建商,無人得利。

台北房價是人們價值觀的產物,期待政府改善效果不大,在多數人想法沒有改變以前,我的建議是即使中樂透也不要買台北房產,如果已經擁有,只要可能就賣了吧!鈔票放在口袋裡比較好用,而且只要願意,還可以繼續住台北。總之,世界很大,生命很短,實在沒有必要被台北的三房兩廳綁住精彩人生!

●田臨斌,外號老黑,1960年出生於台北,曾任殼牌石油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45歲從職場急流勇退,移居高雄。退休後,除了找到對寫作的熱情,還考上街頭藝人證,每週在愛河邊彈唱英文老歌;也跟著老婆Olivia一起喜歡上旅行,嘗試包括郵輪在內的各種旅行方式,並透過文字和圖畫將體驗與讀者分享,著有《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懶人大旅行》等五本書。FB粉絲頁:「老黑看世界」。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參與,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