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開發海洋,水產試驗研究改革為先

▲「活化石」文昌魚金門繁殖成功。(圖/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提供)

作者/李武忠(博)

2016總統大選逐漸增溫,海洋開發再度成為選舉話題。由於台灣得天獨厚擁有豐富海洋資源,海洋確實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資產值得珍惜。近日媒體報導國內爆發登革熱疫情,本土病例已達4343例,10人死亡,導致人心惶惶,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成功復育滅蚊剋星屬台灣原生本土種的「台灣稻田魚」,希望對防治登革熱疫情有所助益,同時避免因貿然大量使用從美洲引進的大肚魚(食蚊魚)及孔雀魚等外來魚種對水域魚類生態造成威脅;台灣沿近海磯釣客最愛的黑毛魚,面臨數量減少危機,經台大、國立海大、高雄海洋科大合作研發出台灣原生魚種黑毛的繁殖技術,希望能復育該魚種資源;還有成大生物科學與科技學院和法國合作,篩選出具抗白點病毒的草蝦,期望重振台灣昔日草蝦王國的榮景並讓台灣成為獨步全球無病毒草蝦種源生產基地。

看完這些報導首先浮上心頭的是,為甚麼這些研究成果不是由屬於國家水產試驗研究重鎮的水產試驗所研究人員所完成,該所擁有國內最先進的研究設備、充裕的研究經費以及近百位的專業研究人員,理應如過去般在開發新興魚種繁養殖技術、提高漁民所得、復育海洋漁業資源、生物病害防治、漁產加工提高附加價值等領域作出貢獻,問題恐怕出在該機構定位與研究風氣轉變

外界一再呼籲海洋事務範圍相當廣泛需要有專責機構進行統合發揮系統化效能,才能讓海洋得以永續開發利用,目前政府組織再造雖然同意成立海洋委員會,卻未將具有研究試驗船與研究人力的水試所納入,反歸屬到未來的農業部而行政院農委會又新成立財團法人水產科技研究所以目前的人力配置、設備與人才素質外界憂心恐淪為另一個退休官員的肥貓窩,體制上的紊亂影響該所研究士氣,不利未來海洋養殖以及漁業技術的開發和海洋資源管理利用。

另,受到智財權與技轉帶來的回饋金獎勵的影響,水產試驗所主管把大部分人力與經費優先投注在技術層次低,且短期內可取得技轉成果的項目,以模仿國外(尤其日本)研究成果來取代原創,對於漁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新漁場與經濟品種開發、養殖物大量死亡、鰻苗供應不穩定、漁工勞動力短缺、養殖物含臭土味等無法像過去般予以快速回應漁民需求,讓漁民迭有怨言,對於基礎性與必須渣扎根的研究工作反而乏人問津,造成台灣水產科研水準逐漸從全球前段班往後倒退,無論在鰻魚、黑鮪完全養殖,蝦病防治技術,海洋養殖等都遠落後其他先進國家,尤其科技領域不是官大學問大,外行領導內行以及行政干預科研的結果,讓水試所失去昔日光彩,令人不勝噓唏。

反省是成長的啟動子,新的海洋時代適時提供我們一個絕佳的發展契機,而科技是推動海洋產業發展的主要動能,為了在未來激烈的海洋競逐中找到利基和有利的定位,水產試驗所確實有存在的必要,但是必須從組織、制度、人事、研究方向等做出重大改革,才能恢復昔日榮光,進而透過海洋漁業科技研發為提高漁民收益,繁榮漁村經濟作出最大的貢獻!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