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8年再回家! 街友大胖演出《擺渡艋舺》找回自信

▲大胖(左三)演出曉劇場《擺渡艋舺》,找到自信重新回到媽媽和妹妹身邊。(圖/曉劇場提供)

記者顏賽芬/採訪報導

戲劇,真能改變人的一生!台北曉劇場移居萬華之後,2012年開始採訪龍山寺附近街友、性工作者,創作《擺渡艋舺》。當年有一對化名為大胖、小胖的街友,共同演出其中一段〈男孩變成熊〉的故事,連續演出5場之後,原本因違反家人期待而自卑的大胖發現自己原來有「好好完成一件事」的能力,找到自信,不久便重回闊別8年的家人身邊。

大胖、小胖參與的是改編自知名繪本的〈男孩變成熊〉,除了原本的劇情架構之外,加入小胖對「最好時光」的回憶。小胖在劇中飾演被熊養大的男孩,被人類領養後反而想要變回熊,而大胖飾演的獵人有句台詞「人怎麼可以妄想變成熊?」道出街友在流浪人生與重返社會之間的衝突情緒。演出時,曉劇場並沒有在節目單上標註兩人的街友身分,反而有觀眾發現「有兩個演員特別生澀」,才知道背後故事。曉劇場導演鍾伯淵說,「我們不是要讓觀眾來同情、窺探他們的生活,重點是街友自己內在的改變,那才是最重要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胖原是家裡的養子,年輕時離開媽媽和妹妹,一個人出外闖蕩,但是打拼成果並不如意,收入還過得去,就租個小套房,錢用完了,就回到龍山寺捷運站前的廣場待著;他自認成就「不符合家人的期待」,因此即使陷入低潮也沒有回家,飄盪的日子持續了8年之久。得知大胖演出後得到回家的勇氣,曉劇場製作人葉育伶很為他高興,「聽說已經在工作了」,但也心疼共演的小胖至今還在流浪。

鍾伯淵回想當初大胖、小胖到工作坊排演的景況,「街友沒有手機、很難聯絡,他們能來都是很自發性的,所以剛開始不敢給他們太重的工作,怕萬一哪天他們不來了,戲會開天窗。但是他們兩個很投入,把自己的工作負責得很好,我才發現自己原來誤解他們了。從誤解開始,排戲之後慢慢了解,到後來非常信任他們,會排很重要的工作,因為他們做得到。」

「萬華以前是港口,很多地方的人會聚集到這裡,有很多故事。」葉育伶說,「那時候想到龍山寺公園前面的廣場聚集很多遊民,就想去找他們聊聊。大家對街友都會聯想到偷搶拐騙的負面形象,其實他們人很好,大部分的採訪員是女孩子,他們會拉紙箱給我們坐,我們就坐在地上聊。」前後約花了半年時間,採集10多名街友的故事。

《擺渡艋舺》演出至今已經3年,被問到還想不想繼續找街友回來演戲,鍾伯淵說,「當然想繼續做下去,開表演班幫助街友建立自信,但是這需要一套完整的配套措施,街友來劇場不只是表演、領演出費,我希望他們來這裡可以很從容的洗澡、洗衣服,找到回歸生活的尊嚴。排練場的水電費支出都是計畫的成本,很需要補助,政府或企業都可以。」

►►►傳送第一手的新聞,鎖定《ET即時》粉絲團就對了!

▼曉劇場採訪員大部分是女生,在龍山寺公園前面的廣場席地而坐,和街友聊天。(圖/曉劇場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