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憲爭議之評析

劉性仁

自九合一大選國民黨慘敗後,國民黨內彌漫著檢討及改革呼聲,自馬英九辭去黨主席後,新北市長朱立倫終決定參選國民黨主席,扛起救黨責任,他並提出修憲等一系列主張,拋出臺灣應朝「內閣制」,以改革臺灣當前權責不符的政治體制,他並表示,他若接任黨魁,將推動修憲公投與二○一六年總統大選合併舉行,最快於二○二○年實施「內閣制」。他並指出每一項都是憲政大工程,包括修憲改內閣制、投票年齡降到十八歲、政黨門檻從百分之五降到三、推動不在籍投票、檢討單一選區兩票制,他認為都應該納入國民黨的主張。對此民主進步党主席蔡英文提出憲政議題的討論,馬英九亦表示歡迎,也願意主動邀請蔡英文進一步針對相關議題作意見交換,顯見臺灣朝野都有對憲改議題討論的共識。

然而面對涉及到許多重大之憲改議題,必須多方思考、謹慎為之。它複雜及敏感程度不可輕忽,牽一髮而動全身,更涉及到臺灣社會共識與民眾觀念的調整,是否具有可行性,殊值探討;也同時牽動兩岸關係的發展及大陸當局的觀感,值得後續觀察。

首先,以目前修憲門檻之高,需要立委四分之一提議,這並不難達成;需立委四分之三以上出席並獲四分之三以上決議,此難度不可謂之不高;且需公告半年,尚需經全體公民有效同意票超過選舉人過半數,沒有形成全民高度且積極投票的意志是很難通過,因此修憲當成一個討論的議題尚可,若要付諸實行恐有難度。它涉及到法律與政治的角力,具有對內及對外意涵,小則部分修改,大則恐有動筋傷骨之嫌。

其次,修憲必須擺脫朝野對立、國際與大陸方面的疑慮是否有改變臺灣現狀,此敏感的程度早已超出純屬內政的範圍;並且修憲中關於內閣制若沒有改變如總統朝向間接選舉、立法院長兼任閣揆,去留由民意隨時決定之、選舉出的總統,臺灣民眾必須接受是虛位的,排除總統制與雙首長制的思維方式、建立資深制度及責任政治和副署制度等,恐怕臺灣要從現行的半總統制調整為內閣制,有相當大的難度,畢竟臺灣民眾習慣當家做主、擁有關鍵性及有意義價值的選票、對於直接民主的信仰程度要高於間接民主。

再者,如果投票年齡降成十八歲,朝野共識雖高,但在公民教育的培養上恐怕也必須與時俱進;政黨門檻從百分之五降到百分之三,雖是尊重少數意見,讓小黨有更多的生存空間,但也有不利於形成共識之虞,造成偏激者會以少數主導多數,造成議事癱瘓,更不利於兩黨制的發展及社會團結,因此修憲實必須謹慎為之。

更重要的是,修憲茲事體大,稍不注意就涉及到主權及治權等敏感議題,挑動藍綠敏感神經,更易形成美國及國際方面認為臺灣有主動片面改變現狀之虞,中國大陸對於臺灣的修憲更是關注備至,深怕台獨及獨台化,使兩岸間更失去九二共識的空間,因此修憲來自外部的壓力恐怕並不輸給來自內部的壓力。

將公投與大選綁在一起,好處是可以激發民眾表達意願的動機,壞處是將使大選變成更加複雜,民眾難以分辨清楚。筆者肯定朱立倫市長拋出改革的用心,也確實點出臺灣目前的困境,然而修憲必須擺脫民粹,加上配套制度調整及民眾觀念的轉變,恐怕並非短時間就能完成;與其如此何必加強藍綠對於憲法的信守及堅定,不致產生對於憲政的威脅,或許行憲的努力要比修憲的創新來的更容易些。

總之。修憲涉及到政治實力與話語權,更涉及到專業與現實的調和;如果修憲只是為了迎合一部分人,企圖獲得諒解,恐怕目標很難達成,畢竟總統制是東亞民主早已習慣之強人領導,況且此時此刻的臺灣需要解決的恐怕是經濟問題大於修憲議題,雖說修憲可以替臺灣目前面臨到經濟困境解套部分,可以將無法制度化的東西盡速制度化,但所付出的成本與代價恐怕也不得不考慮。另外修憲的主張若不能獲得國際及大陸當局的充分瞭解,恐怕也難以達成其目的。或許內閣制是臺灣民主發展的最適合方案,但是否適合臺灣人的調性及符合臺灣的現實環境,更是我們必須考慮的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修憲不能再從個人與黨派的政治算計出發,也不能從「反馬」作為去總統化的考慮,政黨輪替未來是臺灣民主的常態,倘若改成內閣制,或許立委選舉要比總統選舉更重要,但國內外會認為立委比總統大選重要嗎?因此我們必須從現實出來,重要的是厘清責任政治。從國家發展的長治久安著想,更需貼近臺灣的政治文化與政治環境和民情,否則修憲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實不得輕忽之。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