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奢望不多,只要臉書狀態告訴她「我過很好」!

文/陶本和

「慘了!慘了!」友人拿著手機慌張的對著我大叫,我露出疑惑的神情,他說,「我爸媽都辦臉書了,還加我好友,我該不該確認啊?還是加了封鎖就好?」

我說,「加啊,也不用封鎖。」

在離開家到一個台灣距離遠的台北之前,我是個急著想有獨立生活、自以為長大的毛頭,但直到真的離家,才知道家的美好與自己的不知福。

過去就有寫文章的習慣,投稿或作品不論好或不好,母親都會把它們收藏的好好的,有時候我甚至不以為意,認為父母支持我、替我整理收藏是天經地義,但後來才知道,這些小動作乘載著多少關懷與關愛。

父母支持你喜歡的事情有多難?大學的時候學電視、電影,很多友人未來志向是成為幕後工作人員,這群人不像電影明星、導演來得威風,但他們才是整部作品的主要能量來源,大學時期都是「伸手族」,每到要拍片就是打電話回家要錢,一要就是幾千、幾萬,甚至十幾萬。

記得畢業製作的作品首映會上,一個女孩子於映後座談分享時痛哭流涕,她說,母親非常反對她拍片,不喜歡她走電影路,甚至不願支付拍片的費用,因為不知道她拿了錢,每天在外從白天忙到深夜,沒日沒夜的,到底在搞些什麼。但就在拍攝畢製作品期間,壓力瀕臨炸裂前夕,母親一句淺淺的關心,「別太累了,拍片還缺多少錢?」讓她眼淚潰堤。

父母親出自於擔心,總希望孩子選擇穩定平穩的道路,但我們這一代開始崇尚自由,選我所愛,愛我所選,與父母之間出現隔閡,導致有些家庭發生革命,我很慶幸,因此我滿懷感恩又桀傲不遜地說,父母在試著接近我,向這個世代靠攏學習。

我在網路媒體有寫點文章,過去對電腦、電子產品毫無頭緒的母親,開始摸索這個全然陌生的世界,就是為了替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按個「讚」,有時候會緊張地問我,「有沒有哪一篇我沒有按到?」我總安慰她,告訴她沒關係,漏掉就算了,但她還是會窮追猛打。

父親在家中的角色比較內斂,但他也會,甚至會跟母親討論,有一天晚上他們在客廳一人抱著一台iPad,母親說,「我看到你有一篇沒有按讚,快去按!」父親就急著說,「哪一篇?標題是什麼?」這是他們支持我的方式,也是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

起初他們只會用臉書按讚,父親的臉書好友漸多,後來學會分享,每篇文章他都會轉貼,讀過我的文章也會跟我討論,餐桌上的話題變得更包羅萬象,甚至他讀到一篇好文章,也會分享連結給我,「這篇不錯,讀讀它。」

近年來臉書式微,因為臉書的隱私問題層出不窮,開始有人轉向其他社群媒體,好比Instagram。我的父母親也是,他們過去在臉書上頂多分享好文章,以及「我的文章」之外,頂多就是打卡,從來不會分享自己的照片,但他們開始用Instagram後,開始愛上拍照。

有一天爸媽出遊約會,在Instagram上貼出放閃照,有趣的是,父親會用APP拼貼照片,他說,「因為一張照片不能表現出這裡的美景,我跟媽也沒有出現在照片裡。」

不過仔細一瞧,其中有一張照片是他們的自拍照,角度有點怪,臉被切了一半,爸苦惱地說,「我們好不會自拍,臉都會被切到,後來跟媽討論的結果,認為是臉太大了。」我被逗笑了,但更讓我吃驚的在後頭。

父親得意的從房間拿出一個神器,「自拍桿!」我大叫,他驕傲地笑著說,「那天路上看到有人在用,覺得好像不錯,就買來試試,效果果然很好!」他當場適用給我看,他熟練地把手機架上,調整好角度,拍了一張我跟他的自拍。

▼父親的自拍桿。(圖/陶本和攝)

離開家獨自在外地生活,唯一牽繫親子關係的,不再只有話筒,網路也是選擇之一,特別是在我們不常常打電話回家的時候,孩子把兩老丟在家,他們絕對想了解我們的近況,臉書、社群網站是唯一比較完整被記錄的途徑。

有一次跟父親聊天,他問我,「你知道為什麼我買iPad給你媽嗎?」我搖搖頭,他說,「你跟哥哥都在北部,很少在家,平常我又要上班,白天的時候就你媽一個人,她的朋友、家人也多在北部,她每天最開心的就是接到你們的電話,看你們在臉書上的狀態、發佈的照片,喜歡看你跟女友去哪裡吃好料的,去哪裡玩。」

記得過去有張圖片是這樣畫的,我們是一紙風箏,想越飛越高、越飛越遠,父母親在陸地上使勁力的拉住我們,愈是長大,跟他們的距離就愈遠,他們會想要拉近,有些人在收到父母臉書好友邀約的時候,會猶豫要不要按下確認,當按下取消的時候,只會拉大世代的隔閡,拒他們於網路世界的千里之外,我們是引領他們進入新世代的領頭羊。

大言不慚地說,我一直不認為孩子是單方面的向父母學習,而是雙向交流,在我們還小的時候,年輕爸媽正是在向我們學習怎麼成為父母,到了一定年紀,他們傳承予我們人生經驗,而我們帶給他們的是世代潮流的轉變。

朱自清看著父親的背影,流露出的感傷都清楚寫在我們的教科書裡,但教科裡沒寫的是,當父母親看著我們奔跑追夢的背影時,有多少的憂心和關愛。此文僅獻給所有同在異鄉的孩子們。

●作者陶本和,時常難產的自由投稿人,大畢。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關鍵字: 陶本和 ET論壇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