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難揭穿「海洋興(立)國」謊言

▲海洋研究船「海研五號」行經澎湖外海觸礁沈船。(圖/翻攝自國研院海洋中心)

李武忠

在國慶日當天,我國耗費15億元經費下水才兩年的2700噸國家級海研五號,竟然遭遇船難,不僅整艘研究船及船上精密儀器設備快速沉沒,重要研究計畫停擺,更造成2死25人輕重傷的慘劇,出事原因固然需要等待檢調單位察明給國人及死亡家屬一個交待。但是一艘肩負國家海洋科技與新能源探勘等重責大任的研究船,竟然因為要節省人事費用而將船上最重要,最瞭解該船機械操作性能與海況的船長、輪機長、機組人員等重要幹部全部外包,由於招標的關係承包的機構及人員經常更換難以固定很難招募到好的人才。此種作法與國內其它海洋試驗船如水試一號、海研一號等採專人負責作法不同,對此主管部門有必要對外說清楚講明白,不能以一句參考日本作法輕鬆帶過,行政院更應該針對海洋總體發展戰略以及海洋研究船人事制度,進行全面檢討避免類似船難再度發生,阻礙了台灣海洋科技的發展。

廣大的海洋成為人類未來能源、資源、糧食的寶庫,為此全球正掀起新一波的海洋開發以及「藍色」圈地運動。而台灣得天獨厚位處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自古以來台灣以其優越的戰略地位,可惜歷任國家領導人均缺乏對海洋的正確認知與作為,也不懂發揮台灣的地理優勢,雖然陳水扁與馬英九在總統大選時分別提出「海洋立國」與「海洋興國」的主張,並承諾會翻轉陸權支配思維,讓台灣成為海陸文明薈萃之地,不過事後證明都只是選舉時為爭取特定族群選票的策略,投入海洋科技經費相當有限,看不到具體的規畫與成果,台灣海洋經濟成長緩慢,祖先留下寶貴的海洋資產並未能發揚光大,國人對海洋的認知普遍匱乏,使得台灣迄今只能稱為「海島」而不是「海洋」國家。

相較於原本屬陸權思維的中國領導人,為配合國際趨勢近年來除了積極推動海上絲路大戰略外,也正在興建可移動式「養魚工船」並選定於南沙群島中的美濟礁為該養魚工船的首個試驗點,目標朝向發展深遠海漁業生產和伸張海權,也擠壓了台灣向外的發展空間,而身為亞洲貿易鏈重要一環的台灣該如何應對避免被邊緣化,卻未受到政府重視。

台灣曾在海洋漁業(包括水產養殖)擁有相當傲人的成績,若能將養殖科技結合多島嶼特性推動「海洋養殖」工程是可以有一番作為,較口頭宣示釣魚台是我們的要來的有意義。可惜這些年來水產界在偏誤的政策領導以及學閥派系的壟斷下,導致人才流失,研發動能漸失,不僅漁業產量與規模大不如前,在國際科研場合也少受重視,尤其現行漁業部門主管官員思維仍侷限在狹隘的陸上與沿岸養殖,缺乏海洋的胸襟與視野,讓台灣空有豐富的水產養殖技術與經驗,卻未能將該技術與廣大的海洋與領土宣示做縝密結合,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希望海研五號研究人員的犧牲能喚起馬政府對海洋發展的重視,重新檢視海洋發展策略,別再空談誤國!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