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會」不要放棄最後的努力

畢殿龍

據臺灣媒體8日報道,2014年APEC峰會11月將在北京舉行,馬英九辦公室發言人馬瑋國8日表示,馬英九決定敦請蕭萬長擔任代表,出席與會。幾乎等於正式宣佈APEC「馬習會」沒戲。大陸兩岸問題研究機構針對「馬習會」的可能性展開了一場近似於專題性的研討。與會學者和坊間的普遍言論,認為11月份「馬習會」不可能,對馬英九任內能否舉行「馬習會」,也不抱樂觀態度。香港「占中」問題,讓臺灣對「馬習會」的意興更加闌珊。儘管「馬習會」舉行的重重困難,筆者仍然希望兩岸不要放棄各種最後的努力。

筆者從一年前就發表系列文章,對「馬習會」的地點和形式及可能就進行過各種預測,對「馬習會」的意義和變數進行分析,很多問題不幸而被言中。

「馬習會」最有可能相會的時間和地點是11月份的APEC,由於種種原因而今似乎反而變成了最不可能。像筆者先前分析的那樣,「馬習會」對大陸來說,是害怕「馬習會」因為國際場合而被馬英九吃了豆腐--借國際場合增加臺灣的能見度,並開啟臺灣參與國際事務的難以逆轉的先例,或者讓這百年難得一回的會面流於形式。尤其是執著於「家事無需在國際場合見面談論」等。而臺灣方面,由於馬英九自身低迷的支持度,不但怯於民進黨的壓力也越來越受制於接下來頻繁的各種選舉,沒有膽魄開啟APEC之外的更容易彰顯馬英九身份的會面場合。

如果「馬習會」APEC不能會面,之後能夠會面的意願和窗口期則更少。兩岸如何才能為「馬習會」做好最後的努力?

其一,兩岸放棄各自的執念,從對方的實際情況出發,為「馬習會」創造能夠儘早相會的條件。

像夫妻、兄弟之間,有時不能執念絕對的對錯,而需打破僵局一樣,「馬習會」也不能只求各自的最佳方案,而錯失這樣的良機。兩岸曾經因為太執著誰是正統等名分而錯失很多交流的機會:兩岸最認同一個中國的時候,一方發誓要解放臺灣,另一方則要反攻大陸;當兩岸終於達成不再激烈對抗共識的時候,一方則堅持一個中國必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了兩岸和平,大陸模糊了一個中國的表述時,臺灣先是拋出兩國論和一邊一國。這種不能有特殊的氣魄和勇氣,總會比達成更大的諒解慢了半拍,是難以突破兩岸無法建立長期和平架構的僵局的。

其二,不能給「馬習會」賦予太多的、一步到位的內涵。

因為「馬習會」難得,就希望「馬習會」一見面就能確定兩岸未來數十年的穩定架構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按照臺灣現行的政治體制和運作機制,能否簽訂兩岸長期和平的政治架構,都是需要有充分的準備和有先兆的,不會像是中蘇領導人當年相會時,能夠當場確定很多,讓人震驚的條款和協議的。無論如何,「馬習會」,即便談得不那麼深入,系統,但能夠相會就是邁出了第一步,就是一個很大的跨越,對兩岸民眾都是一個長期的鼓舞,對兩岸交流都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和基礎。

其三,「馬習會」不到最後一刻,兩岸不應放棄最後的努力。

北京APEC峰會,儘管按照會議規則,對「馬習會」有諸多的限制,但北京總有東道主的優勢,讓大會暫時開啟特例,允許馬英九代表臺灣參加,而又不成為其他同類的會議的常例。相信,為了能促進兩岸的交流和和平,應該能夠贏得大會的諒解,至少也應該做出這方面的努力和嘗試。臺灣方面也應該不僅僅為「馬習會」會面而會面,希望能夠借這類的機會,在會前或會後多參訪一些大陸的城市,有機會多探討一些兩岸的問題。

諸多變數發生之後,「馬習會」本身能夠達成的目標和意義已經發生了變化。儘管達成「馬習會」相會的過程還有很多阻礙,如果放眼兩岸未來發展的大局,對自己充滿自信,彼此報以誠心,各種阻礙都是可以想出智慧的化解之道的。不到最後,希望兩岸對「馬習會」都不要放棄最後的努力。即便這次北京APEC不能相會,也要在其他場合創造機會完成這一歷史性的會晤。

●作者畢殿龍,河南,資深評論員,台海評論家,以寫國際時事和台灣評論為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