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DNA找傑克嗎?

▲開膛手傑克原來是理髮師?(圖/達志影像)

吳景欽

英國商人艾德華茲,近來發表新書開膛手傑克的真相(Naming Jack the ripper),並宣稱已經由最新的DNA鑑定技術確認了兇手的真實身分,百年懸案似乎就此大白,但真的是如此嗎?

在1888至1891年間,英國倫敦移民最多且屬貧民窟的白教堂區,相繼發生了至少五名妓女被殺的事件,由於行為人乃以開膛剖肚為手段,且還會帶走被害人的身體器官作紀念,致引起民眾的極度恐慌。而當時警察雖已設定,包含英國王子在內的一百多名嫌疑犯,卻因缺乏足夠證據致未能找到真兇。正當蘇格蘭警場束手無策之時,行兇者卻寫信給媒體,而以Catch me ,if you can(來捉我啊,如果你行的話)等用語為揶揄,並於信末署名From the hell, Jack(來自地獄的傑克)。由於兇手一直未明,世人就以開膛手傑克稱之。

隨著時間的流逝,倫敦市民對開膛手的恐懼,逐漸轉化為茶餘飯後的話題,傑克也開始走入戲劇、小說、漫畫等大眾文化的領域,更在新媒體出現後,進入了電影、電視、電玩等主流的娛樂事業。而這股找尋開膛手的風潮,也延伸至學術研究,致有傑克學(Ripperology)的產生,同時,不斷有專家想以新的檢測科技來確認開膛手的真實身分,而在DNA鑑定被用於犯罪偵查後,將此種技術用以找尋開膛手,就成為必然之事。

而根據英國人艾德華茲指稱,其於2007年,以高價購得第四位被害人屍體現場所發現的一條圍巾,其上可能沾有被殺者的血跡及屬犯罪人的精液。艾德華茲即委請基因鑑識專家進行鑑定,且找尋被害人及當初被設定是嫌疑人的後代,逐一進行比對。並於最終確認,圍巾上的精液DNA,與案發當時就被警方列為重嫌的波蘭裔猶太人科斯明斯基(Aron Kosminski)屬同一,懸宕百年的開膛手之謎,似乎就此解開。

惟DNA鑑定要有準確性乃取決於一個相當重要的前提,即所檢測的樣本必須不受污染。故此圍巾就算為犯罪者所殘留,但以當時的警察,不大有保持現場及證物如何妥善保存的觀念,甚而此物已經百年且不知經過多少人之接觸下,要說證物完好如初而不受污染,實有相當大的疑問。況且,科學鑑定要為刑事司法所接受,關於鑑定者是否專業、鑑定過程是否符合標準程序與鑑定結果是否有可信性等,皆須接受同儕團體的嚴格檢驗(peer review),故要說開膛手傑克的真實身分已經確定,顯也言之過早。更何況,此案年代已久,任何的真相發覺,也就只具有扮演偵探角色的趣味。

自從DNA鑑定於1980年代中期,開始被運用到刑事鑑識之後,此技術一直被認為是確認兇手、洗刷冤情的神兵利器。惟根據美國無辜計畫(Innocence Project)所救援成功的個案統計,竟有百分四十九的誤判,是來自於像DNA這類的技術濫用所致。也因此,過度誇大與迷信新科技的鑑識效用,不僅會釀成冤罪,亦可能造就另一個傑克的誕生。

●作者吳景欽,博,真理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