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寵物雲

超萌「集寶」不再躲貓貓 代言野外石虎保育

▲母石虎「集寶」野放不成,代言野外石虎保育。(圖/台北市立動物園,裁剪過)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2013年成功繁殖一對石虎姊弟,姊姊「集寶」野放後負傷跑回特生中心,經評估不適合再回到野外生活,轉送往台北市立動物園進行合作研究與族群管理,27日正式亮相,擔任為野外石虎保育代言的角色。

動物園表示,野生動物救傷計畫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推動的重要保育工作之一,運用救傷存活但不適合野放的動物個體,動物園自2011年起與特生中心合作,進行石虎域外保育繁殖與研究計畫,並於2013年3月1日成功復育1公1母的石虎寶寶,公石虎寶寶取名為「集利」,母石虎叫「集寶」,經訓練後年底在南投集集進行野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3年11月20日先野放公石虎「集利」,前兩周牠的移動範圍距離野放點超過4公里,紅外線自動相機影片也顯示其行動良好,評估「集利」在野外的覓食與生活狀況穩定。12月20日野放母石虎「集寶」,第8天自動相機拍到「集寶」左前肢跛行,第20天「集寶」出現在特生中心石虎收容籠舍附近雜草叢中,體態明顯消瘦,當下進行圍捕帶回治療。

保育員發現「集寶」左前腳四趾前端受傷,推測可能是捕鼠夾或網具纏繞所致,臀部另一明顯外傷,發現有一小截牙齒鑲嵌其中,經委託台灣大學朱有田教授協助鑑定,出乎預料發現咬傷「集寶」的竟是另1隻石虎,顯示「集寶」的移動範圍內存在著至少另1隻相對強勢的野生石虎個體。

▼「集寶」白天躲藏在巢箱中呼呼大睡。(圖/台北市立動物園,裁剪過)

雖然「集寶」術後復原狀況良好,但左前肢的傷讓她無法再度回到野外,經專家群討論,決定將「集寶」轉送至台北動物園收容與教育展示,希望藉由環境教育途徑,喚醒更多國人對石虎等保育本土瀕危野生動物的重視。

動物園說,「集寶」經過1個月的檢疫,6月23日搬到台灣動物區的保育廊道新家,剛開始對新環境很緊張,保育員進入欄舍餵食也會隨時提高警戒,總是躲藏於展場光線較暗隱密處。經過1個月的適應,「集寶」已能較穩定的在巢箱中休息,保育員就近觀察時也不再驚慌,還會與保育員對望。

動物園表示,石虎體型跟家貓相似,不同的是石虎耳後為黑底白斑,眼睛內側有向上延伸的兩條白色線條,身體、四肢與尾巴都有錢幣大小的黑色塊狀斑,因此被俗稱「錢貓」或「山貓」,由於石虎是夜行性動物,遊客想見到「集寶」還得碰運氣。

野外的石虎喜歡在晨昏和夜晚活動,清晨跟黃昏是活動的高峰,牠會在大樹上休息,到草地或農墾地獵食,也會到水邊喝水並巡邏領域,利用噴尿、磨爪來標示範圍。

▼「集寶」代言野外石虎保育。(圖/台北市立動物園)

 

從監視器紀錄發現,「集寶」是典型的夜行性動物,白天大多會躲藏在巢箱中休息,偶爾也會出來活動筋骨。傍晚6點半左右從巢箱中出來,覓食後會稍作休息,約11點左右再度開始活動,活動範圍包含場內各個角落,至清晨約5時又回到巢箱中休息。

動物園表示,從「集寶」的案例,可以約略想像野外數量估計不足500隻的獨行俠石虎所面臨的真實世界,既要面對自然環境的各種挑戰,還要在人類、車輛或其他動物所造成的威脅中求生存。透過「集寶」的故事,希望促進大眾對於淺山生態系的重視,也才能期待石虎可以永續地與人類共存共榮。

石虎小檔案
英文名:Leopard Cat
學名: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chinensis
俗名:山貓、豹貓、錢貓
保育等級: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特徵:體長55-65公分,尾長27-30公分,體重約3-6公斤。
分布:此亞種分布於中國華南和台灣
活動範圍:雄性石虎約5-6平方公里,雌性石虎約2平方公里
棲息環境:有草生地與農墾地鑲嵌的淺山森林
食性:主要為小型哺乳動物如老鼠、松鼠、野兔,也會捕食鳥類、青蛙、蜥蜴、魚類、昆蟲等小動物。
集寶102/3/1生

關鍵字: 石虎集寶集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特生中心台北市立動物園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熱門寵物影片

更多

追蹤寵物雲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