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侯/誰讓我們的英文不墊底?

老侯

幾天前,為了我在日本的個人事業開張,出差至名古屋,在當地飯店登記住宿。

櫃檯有兩位服務生,兩位都正在忙著幫住客登記。服務生一個極美,有點日本女星「壇蜜」的味道,一看就知道不是久居人下之女,棟樑之材,他日必成大器。

一個是男的,我不知道他能不能成大器。

我決定站在壇蜜櫃台前面那一排。

沒想到,男服務生那排先清空了。

「お客様、チェックインですか(先生,要登記住宿)?」男服務生在叫我。

我裝著沒聽見。

「お客様?」又在叫了。一叫使人憂、再叫令人愁!

「お客…」

「Sorry, I don't speak Japanese(對不起,我不會日語)」我說完,聳聳肩,做個愛莫能助的表情。

「Sir, do you want to check in(先生,您要住宿登記嗎)?」男服務生迸出英語了。

我真的生氣了。我沒見過這麼不解風情的男人!難怪我看不出來他會不會成大器。

「お客様、チェックインですか(先生,要check in嗎)?」女服務生總算叫了我,解了我的圍。我早知她會成大器,我的日語也總算回來了:「はい、チェックインです(是的,要check-in)!」

話說,在日本,一般的商業旅館裡,上述面對英語而面不改色的日本服務生,還真的不多。以多益成績而言,我查了一下2010年亞洲區的統計,台灣居第八,落後給南韓、大陸;日本居第九,又落後給台灣。台、日兩者成績在伯仲之間,可謂難兄難弟。

「多益」TOEIC做為英語綜合測驗,在台灣知名度不小了,但「多益」起源自日本,反而知道的人不多,連日本人自己都未必清楚。原來,1970年代當初是由幾個日本人提倡這個語言測試方式,然後由美國的測驗機構實行,一直到今天,除了少數幾個國家之外,TOEIC在非英語系國家的應考人數不是那麼多,以韓日最高,分別為6萬9千人和5萬9千人,到第三名的法國,一降就降到1萬4千人。

「多益」濫觴自日本,足見日本人對英語學習是認真的,但卻始終沒交出漂亮的成績單。長年日本人的「蔡英文」一直成為他國的笑柄,「該如何提升英語能力」這類的話題,幾乎每隔一陣子就在日本熱炒。除了多益的成績難看,日本人到底離英語有多遠?

▼台灣也有年輕人考「多益」,目的是希望對就業有幫助。

在日本,把英文這類的洋文統稱「橫文字」,只因漢字國家書籍排版全能直排,「橫文字」明顯「非我族類」。同樣是漢字國家,我就沒見過台灣人如此「鄙夷」外文。如此,從稱謂上即可窺知兩地對外文心態的根本差異。

再拿日本的「英語環境」和台灣做個比較,這種感覺就更深刻。日本的電視上,外國片子能配音則配音,新聞節目如果出現老外受訪,最多讓原音出現個兩三句,接著立刻接上自家記者的解說。電影多半有配音版能選擇(台灣根本沒得選),翻譯後的電影更是見不到半句英文。幾年前,李奧納多的《Catch Me If You Can》(台譯:神鬼交鋒),日版翻譯成「卡區米伊夫由肯」(キャッチミーイフユーキャン),完全不知所云,但也總算是用「日文假名」包裝起來了。曾有個日本高齡歐巴桑在看完電視上的洋片後,如釋重負地說:「誰說洋人話不好懂?我看和我們日本人說話一樣嘛。」日本媒體把英語隔絕得密不透風,由此可見。

台灣人的英文,儘管反映在多益的成績不佳,但年輕人愛在平日會話中夾帶兩三個英文單字是事實,「你的做法不make sense」這類支離破碎的中英文句子,已經成了我們的口語習慣,說話者有時還帶著點「不懂是你家的事」這樣的神氣。有一次,我從八十多歲老父口中聽到「這本書有多少page」,真不知他平日出門在外已受了多少年輕人的英文單詞圍剿,才有今日的「成績」。日本人則根本不興這套,哪個人說話夾帶了英文單詞,必然會被人視為異端、引人側目。

台灣媒體報導內容中,英文單詞往往拿來就用,連解說都省了;日本媒體非不得已絕不用英文單詞,就算要用,後頭還得跟著一長串日文解說。前一陣子,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被媒體報了又報,很多台灣媒體引用這三個縮寫字母,沒任何中文解說,直接挑戰讀者英文能力;日文媒體則是英文TPP和日文「環太平洋連携協定」孟不離焦,連電視新聞的播報都如此,絕對不讓讀者感受到英文「邪魔」的存在。

前一陣子,一個日本人把日本NHK電視台告上了法庭,只因為電視內容出現太多外來音譯詞彙,「剝奪高齡視聽者的權利」。在台灣,別說是「外來音譯詞彙」,連英文單詞在電視上氾濫也是聽之任之。這類的官司若是發生在台灣,不僅是匪夷所思,提告者恐怕還得背負「心態保守、排斥國際化」的罵名。

我大學時期念的是資訊,用的教科書從來不是中文;日本則直到大學畢業,專業教科書幾乎沒見過英文。哪怕到了研究所,也是以日文教科書為主,偶爾被教授指定讀幾篇外國文獻,已經讓學生叫苦不迭。

在台灣外商公司工作,本地同事間用英文通電子郵件,成了常態,儘管英文寫得半通不通也照寫不誤;在日本,哪怕是外商公司,只要是日本人彼此通信,就絕無可能用英文。我之前為了不想寫日文敬語,改寫英文電子信給我的日本同事,還被他念了幾句,說我「找他麻煩」。

反映在時下流行的「網上交友」上,也有個有趣現象可說:台灣女孩「瑪莉」、「南茜」滿天下,檔案中通篇英文的自我介紹不少;日本女孩「友紀」「理恵」清一色,英文個人介紹屈指可數。台灣人絕非英文較佳,但絕對臉皮較厚,比起日本人敢寫敢說是真的。外文要好,臉皮厚不也是決定因素之一嗎?

就這樣,在日本,聽的、說的、寫的,一天下來,幾乎全和英語絕緣。同樣面對英語,台灣人和日本人在態度上根本不同:台灣人敢扯個幾句,日本人能躲則躲,原因即在此。所以,我們的英文,理應更好,不該更差。只是我們英文好得朦朦朧朧、雲霧飄渺,多益成績弄到今天,還得歸功日本人。沒日本人,我們的倒數成績又得升一名。

●作者老侯,碩畢,在日本謀生的台灣上班族。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關鍵字: 老侯 ET論壇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