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現況淺談台灣服貿

▲計程車進行反服貿抗議活動。(圖/記者陳睿中攝)

Nicole

撇開不斷刺激食慾的太陽餅,我們或許,可以回歸到原本最重要的核心議題。

我想說明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思維脈絡,既然服貿是雙邊協議的貿易行為,我覺得我至今看到的許多論述上,很缺乏對於中國現況的評估

我不是甚麼學者,但是因為工作的關係,其實我常常接觸到對岸,斷斷續續和對岸往來,大概十年以上,有高幹、有廠商、也有一般的小老百姓。

我想,很多人都有接觸對岸的經驗,可能是從淘寶、可能是出差常駐、也可能是國際貿易。關於接觸的方式,因為我個人有不同的背景和原因,接觸到的層面也不一樣。

我同意攘外要先安內,也同意知己知彼的戰術之道。

在內部學運思考台灣自身的路之時,我自己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潛在觀點被忽略與未被提及,就是現況的中國大陸的樣態。

所以我有一些,和現在進行的學運非直接聯繫,但有隱藏的相關原因的觀點看法。

以國與國間的往來,任何協議的簽署,其實一定會考慮到對方國家的狀態;就反對服貿的面向來看,不可諱言,許多反對服貿的聲音,來自於中國和台灣的政治落差和微妙關係。

現任中國大陸的領導人習近平,其實一直都和蔣經國被相提並論,無論是平易近人的生活作風、還是推行改革的政治宣言、大刀闊斧的反貪政策等等。

所有民主的開端,都是循序漸進,而非瞬間開放,伴隨教育與經濟,民智開化、經濟能力提升,會開始逐漸注重對生活周遭大小事的影響力,也會希望開始參與決策;當年蔣經國為什麼雖然子承父業,卻逐漸和蔣介石的作法反其道而行,當然是有其相似背景的歷史軌跡。

那麼,反觀今天的中國,習近平是不是也面對一樣的問題與狀況,致使習近平必須要採用和當年蔣經國類似的作法以順應潮流?

因此,事實上,去年中國有一波關於憲政的思辨潮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設法各方了解看看。

不過,中國的政治體系畢竟和台灣的不相同,我們有意見、有看法,能夠透過非常多的管道和做法能夠發聲,就像這次的學運;中國雖然也有最高領導人,但和台灣不同的是,中國大陸是集體領導制度,就算習近平思想開放,但是因為習近平並沒有經過革命等可以說是絕對勢力鞏固的行動,在權威性上,並沒有以往經歷過革命的中國領導人來的強勢。

也因此,關於中國憲政,無論被標榜為作風開放、樂於改革的習近平實際上怎麼想,總之,據說在實體主流媒體上,最終還是被某種程度的河蟹掉了;感謝網路的開放與四通八達,網路上卻是禁止不了關於支持中國憲政、期望憲改、修憲的言論。

當然,這樣的言論,就像我們日常看到許多關於政治的言論一樣,不一定會引起注意,但確實有在散佈;台灣的民主演變,並不是一朝一夕,至少從蔣經國到現在,就經歷幾十年的歲月才有今天的成果;而中國在整體政治規模上更大、更複雜,我不敢說會更快或更慢,但是必然也需要時間。

不管是台灣或是中國的政治社會演變,其實國際都在觀察,就像對台灣學運的觀察一樣,中國的憲政也一直都在被觀察著。

為什麼要觀察?就是因有往來或是評估是否要往來、甚至不往來,都要觀察。所以其實,就這次服貿而言,我覺得有一塊是被明顯忽略的,是除了經濟上的條文外,關於中國大陸文化和經濟的法規面、實務面的認知和宣導其實都很不足;當然這也是反服貿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不管是對中國已知或未知的人,其實對這一點都應該要稍微加以了解,而非一無所知地樂觀或恐懼

事實上也可以參考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的許多案例,從這些案例裡面可以窺見,即便有法規,但中國與台灣實際上的社會狀況的落差。

這也是我認為,我們對自由民主太過理所當然,在同文同種的表象上,很容易忘記其實我們的成長過程、價值觀落差甚大,把中國當成相近的環境,但是,其實一點也不是。

中國是一個和台灣完全不同的國家。

香港為什麼反彈如此之大?我相信原本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經歷九七至今,感受更大。

所以就政治面和人性面而言,香港可能更希望台灣要能夠支持不要在短時間內被同化,因為有著台灣的存在,就會是一顆刺激中國思辨的種子,就像因為有著中國的存在,所以無論現在其實兩岸貿易已經活絡到深入一般家庭(淘寶),仍然會有著戒慎的思辨存在於台灣一樣。

就是因為中國目前仍是一個這樣的政治體,所以我認為,就現況而言,對方允諾對我們開放的,其實可以不用太認真看待,因為對方要反悔,真的是很容易的事;中國的人民,對台灣友善的有之,但對台灣友善不等於把台灣視為一個平等的國家,而對台灣懷有敵意的,我最常聽到的,無非是:「我們一人一口口水就把台灣淹死了」、或像之前中國安麗團來台時某位婦人說的:「我來消費是照顧你們、幫助你們」。

我想,台灣人還沒有卑微到必須靠嗟來食才能生存的地步。

這點,是另一個議題,關於所謂的國際競爭力,就台灣整體的現況而言,我們談的不應該是只有個人的實力,更重要的是國家整體的產業能力

我們如果要跟對方往來,只能想好如何保護自己,貿易當然終歸要開放,但是確實要把握好逐步把關、安步當車。

中國大陸也在變化,很多人到過對岸的人,都覺得中國的經濟發展像三四十年前的台灣,甚至已經遠超過現在的台灣。

其實這是好事,就像我先前說的,經濟上的滿足,會刺激人們對自由的渴望。貧窮,是一個集權國家控制人民最好的方式,三餐吃不飽但也餓不死的生活方式,會使得大部分的人可能只能著眼於生存,或是看錢說話,但是,一旦人民的經濟能力增強,基本生活條件已經不足以滿足時,就和台灣一樣,人民會要求更多參與和發聲的權利,中國大陸的政治體,才有可能開始轉變;那時候,或許我們才是開始和一個說話算話的合作對象進行更深入的談判的時機。

更重要的是,服貿業貿易的是人,貨貿貿易的是物,貨貿所往來的商品如果有問題,能夠有實體的檢驗方式篩檢、商品有問題,能夠用全面禁止;但是服貿的主題是人,人一旦進駐,有通婚、有文化、有思想觀念上的交流,衍生出的問題並不那麼簡單

我看到許多言論,說關於反服貿,有很多人是逢中必反。

我並不是逢中必反,否則,我不會跟中國有這麼密切的貿易往來之外,還擁有許多中國的朋友;還是說,如果雙邊的合作是在一種平等互惠的層面上,我也看不出有甚麼反對的理由

但是我確實認為,就現行而言,現在中國還是一個極權且對台灣有敵意的國家,我認為過度而無保護的開放,對台灣的本身,不只是人文、經濟上的影響,實質上隱性包含的,就是政治上的影響;這並不是台灣人自身有沒有競爭力的問題,而是在懷有敵意的國家合作下,不就像打仗還得防著背後有人捅一刀的意思一樣嗎?就像經商,明知道對方是說話不算話的對象,卻又不得不往來時,你能夠不更加謹慎、小心和保留餘地,如履薄冰嗎?

還是要說,但是中國的政治狀況並不是不會改變的;就像數十年前,兩岸還是不相往來的,如今又是何景況?就現階段而言,保持一種似有若無的安全距離和中國往來,就像我們評估所有的國際經貿合作應有的態度一樣,緩步審慎評估觀察對方的經貿政治狀況,甚至可以說,靜待對方的變化,不是一個比較合理的作法嗎?

如果同意先前我所論述的觀點,那麼,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用這麼粗糙又暴力的手段,強行要通過和對我們懷有敵意這樣的一個不平等協議?

這就難怪,不得不有合理的懷疑說:

馬英九,甚至包含整個高階執政體,是不是都希望在自己任內,盡快取得一個明確的"歷史定位",因為就現有總統、甚至黨派的民調上,不得不承認,若是政治情勢沒有太大的洗牌和變遷,之後的選舉,馬英九曾經帶給國民黨的選舉優勢,大概不會再那麼靈光了。

只是,這個舉動,真的符合台灣的長久利益嗎?這是為了公義,還是為了私利?

我覺得這個各人自有自己的判斷。

至於我,我反黑箱,反對現階段的服貿,也贊成公民的聲音應該要有更直接的管道得以發聲,因為,之後,或許我們要面對的議題,就不只是經濟,而是整個國體的變革;到那時,我希望能保有為自己說話的自由,更希望下一代,也擁有同樣的發聲權和選擇權。

因為,未來有他們的一份,他們當然有參與和發聲的權利。

●作者Nicole,行銷規劃師,台北。以上言論不代表《ETtoday東森新聞雲》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