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最敢做夢的魏德聖 花三年學「取捨」

文/黃亞琪


魏德聖 (攝影者.許世穎)

《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不僅創下國片票房紀錄、製作成本雙料冠軍,也是電影圈最敢「做夢」的人,他的夢在於挑戰台灣電影製作成本的天花板,以及台灣製片的格局。他最新的夢想又將完成了。

敢砸錢!破台灣電影局限
他拍出大格局,創賣座票房

由他負責監製,耗時三年、製作成本三億元的《KANO》(嘉義農校日語名),6分鐘預告片,一星期即逾40萬次點閱紀錄,盤據YouTube前三名;這部描寫台灣第一支打進日本甲子園棒球隊的真實故事,也寫下國片史上許多第一紀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特效鏡頭高達2100個,比《賽德克》上下集合起來的1800個還多,八成出自台灣團隊之手;也是首部採取最新Dolby Atmos全景聲道技術的國片,戲院觀眾享受到的是比目前7.1聲道更細膩的音效。

雖說《KANO》成本三億元,連《賽德克》的一半都不到,卻也列為近十年大成本製作國片的前五名(編按:目前台灣電影製作成本平均約4千萬元左右)。規格一開出來,找錢就成為監製魏德聖的首要功課。「誠懇和信用可以達到借錢目標,但無法達到投資目標。」他坦言,最大困難就是成本太高,創投業者評估回收風險過高。

以《賽德克》為例,兩集成本共約7億元,票房雖開出8.8億元,仍舊不賺錢,最後是靠賣出海外版權、周邊商品和《海角七號》補助金,才讓投資方不虧錢,而魏德聖本人的投資則「歸零」。

「但也因《海角》和《賽德克》的成功,取得拍大成本製作門票,也證明台灣可以拍出大格局電影,」長期戰友,也是該片另一個監製的黃志明表示,「不是因為要拍大成本,而是有了可能性,才走向大成本製作。」

對於魏德聖來說,大成本製作的「敢」,理由又是什麼?「如果《KANO》票房不佳、回收不夠漂亮,證明台灣真的搞不起大成本製作電影,將來想拍大成本就不可能。」他的敢,是為了突破台灣電影只能限於小成本製作的一股志氣。

敢取捨!搭景重現老街道
他虛實景並用,回歸務實面

只是,敢在前面開路,總是要付出比別人更辛苦的代價。找上創投經常碰到的狀況是評估投報率過不了關,魏德聖不想屈就成本限制,索性也就不尋求創投資金,選擇老方法:跟老朋友週轉。為了把故事說清楚、將歷史質感做出來,「監製」的他仍舊存著「導演」的浪漫性格。

他自剖,「我也希望省一點,但省不來。」原本只想借台糖舊宿舍改景,重現1930年代人文藝術氣息濃厚的嘉義市街景,但味道就是不對,「要配合人家時間,且只能改陳設,礙手礙腳的,」該片導演馬志翔分析。

最後決定搭景重現,這是「取」;但魏德聖從上部電影中,學到了要「捨」。黃志明表示,街景中只有一樓是真實搭建,二樓以上用特效補足,「現場拍攝也會快,比較有效率,」馬志翔說。務實是魏德聖跨入監製之路的體認。

敢放手!讓新導演說故事
他溝通給建議,但不設框架

最後的功課則是放手,讓新手導演說故事。棒球是一個賽程進行很慢的運動,每一球都在算計。場上從投手、跑者、教練、甚至觀眾、包括球速,都是主角,拍攝難度加重。
「我會溝通,他不一定接受,我就不說話離開,讓他去想。」魏德聖繼續說,「每個人有自己說故事的方式。」甚至遇到馬志翔拍到快崩潰,他也選擇「視而不見」。過來人的他認為,撞牆期很痛苦,熬過就是疲乏期,腳會帶著你跑,不會累,只是你願不願意跑到終點而已。


【 更多報導 】

震央在士林》大地震會接連發生嗎?科學怎麼說

過了30歲,還在領低薪,從此低一輩子

Costco成功的秘密:不雇用MBA畢業生!

誰才有資格決定生死》親弟腦中風 兄阻醫開刀:我養不起他

情人節時在男人面前這樣說,妳就死定了!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