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鬧歡樂的集體釋放 化黑色鬱念為繽紛熱力

ETtoday總編輯/蔡慶輝

對於活動事件的報導與傳播,媒體應該以更正向的態度去吐吶訊息。

城市通創辦人/郭詩宏

活動是生活的反映,熱鬧尤其是寂寞至深的包裝,在引領群眾朝拜歡樂的背後,活動平台其實承載著更深刻的溝通:根據網友的興趣圖譜,主動推薦適切的活動選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回顧2013年的活動市場
無疑是喧騰而熱鬧的
從奉派對為必要元素的路跑
到不惜跨縣越市也要一睹風采的黃色小鴨
台灣民眾在今年參與活動的選擇
呈現了一種傾向「數大」的集體認可
比對於前年城市通預測2013年活動發展將是百花齊放
網眾們的【年度關注】似乎還是回絕了我們的估量

為了解讀出人意料的群眾瘋狂
城市通首度延請ETtoday東森新聞雲總編輯蔡慶輝
加入活動市場觀察和評鑑
在與城市通創辦人郭詩宏的對談中
貼近、論述群眾心態,同理觀看活動熱潮
也對2014可能的精彩,投注更多正向的期待

Q1:如何看待2013活動市場?

郭:整體來看2013的活動市場發展,我自己的感覺是它並沒有往更好的方向走。當2012的集體空虛分別以「吶喊式的狂歡(大眾)」及「個性鮮明的綻放(小眾)」來表現的時候,我們原先看好2013應是大活動仍獲青睞、而訴求出眾的獨立精神及創意也同步得以蓬發的一年,然而從城市通站上數字來看卻沒有呈現這樣的結果;運動類活動前20名裡,主題式路跑就佔了15名,而第四季才開展的黃色小鴨則是在短時間內就衝到了休閒類活動排行的第一名。而真正拿活動本質去比對參與者的興趣,卻又會發現群眾蜂擁支持的選項和他們自己的喜好很可能是完全不相干的!他真的喜歡慢跑嗎?或許他真正的愛好是籃球;他最喜歡的卡通形體是小鴨嗎?它是他的兒時記憶嗎?或許日韓系的動漫才是他生活中隨時在關切的……一定程度而言,我看見民眾對於「活動」的投入,不是基於自己真實的愛好去選擇一個興趣的出口,而是跟隨大眾的喜好而選擇「加入」一個群眾運動。 我認為,2012年的空虛還在延續,而人們仍舊迫切尋求一種集體式的認同,這對於「活動」的原始定義和多元性發展不一定是好事。或許這也和2013年無論從國家政策或經濟前景來看,都不算真正樂觀有關。

蔡:我倒不會這樣看待。大部分人的特性都是如此,沒體驗過的、大家都在瘋都在玩的,多半都會想一窺究竟,但我同意或許來自於大環境不明朗的影響,更加深了這樣的「期待」;期待透過群聚的歡樂找到認同,期待找到情緒紓發的管道,而相較於生活中的興趣和喜好,人們更傾向於尋找一個容易的、簡單的出口,不管從媒體創造的熱度來看,還是從各式主題路跑的表象呈現來比較,那些彩色的(color run)、瘋狂的(Zombie Run)、絢麗的(The Light Run)形象,無疑是下了工作崗位之後最想親近的歡樂氣氛,除了體驗、除了尋求認同,那些生活中的無奈和不如意的情緒,也在這樣歡樂的環境中,被撫慰了。我認為,任何事情的發展都存在所謂環境的合理性,人們向焦點活動靠攏,一定程度也確實反應了需求,換句話說,他們需要有別以往的感動。

Q2:人們跑了大半年,為什麼?

郭:我同意,所以我才說這一年延續了2012的空虛,簡單來說,還是舉路跑為例,光是路跑主題就萬千精彩,從Color run到Color me red,螢光夜跑到夜光夜跑(The Light Run)、殭屍路跑到屍奔,啤酒路跑到甜蜜路跑…感覺起來好像創意變多了,但實際上活動的本質卻是空泛的,相較於某個時期我們推崇樂活、慢活、倡議生活質感的那些活動,變換主題的路跑只是”題目”不一樣,然而在聚合、移動、闖關、After Party之後,我們真正獲得的是什麼?那些應該被溝通、被記憶、被傳遞的訊息是什麼?

蔡:我覺得就是歡樂吧!就如同我剛才所說,集體參與,集體認同,然後創造共同記憶。拿富邦馬拉松來說,日後你回想自己曾和7萬人在同一個早晨一起開跑,那種追求同一個目標的感動,是很難複製的。

郭:當然,我自己在這裡看到的是更多的可能性,但若以新聞普查的角度來說,您怎麼看待人們習慣以「輕鬆的」而非「深度的」方式去選擇活動這個趨勢?

蔡:呼應你說的「可能性」,近期路跑的主題確實是一種新的綜合性企劃,就像你說甜蜜路跑,跑步結合甜食是否恰當還有待討論(跑步是減重,而甜食又是高熱量),但所謂「發展」本來就是一種「變化」,活動也一樣,模式、型態就是不斷往前進。回頭來說深度,並非路跑爆紅,就代表民眾不關心其它生活層面的議題,舉例來說,一般人多半認為最受關注的新聞一定脫離不了娛樂或猩羶,事實上根據2013年統計,ETtoday站上 最受歡迎的一篇文章其實是在討論狂犬病事件,它一共獲得21萬個讚,你說這21萬人膚淺嗎?顯然不是,但追蹤深度議題的人就一定不會追隨群眾嗎?恐怕這也無法劃上等號。我還是回到開頭時說的,集眾式歡樂提供了一個情緒出口,而我樂見其成。

Q3:小鴨的黃色旋“瘋”,什麼價值?

郭:我還是想談談這集體式歡樂背後格外凸顯的某種「儀式性」的重量,我們可以問:為什麼我們那麼需要投入一個又一個群體的認同?除了前面提出政策、經濟層面的假設性影響外,為什麼一個放大版的小鴨會吸引這麼多人前往觀看?為什麼一個熱氣球節成功創造了聲量,瞬間全台就爆增了各式各樣熱氣球的節慶?當社會大眾趨近的價值主導了活動的發展,我們或許更難找回個別興趣的影響力,特別是媒體聚焦的大題目、群眾簇擁的共同感動,若又被賦予某種城市行銷的定位,很難不在其中碰觸到商業化的操作,以基隆黃色小鴨最後的演變為例,功利的氣味就出來了。

蔡:我當然不認同後來的發展,不管從哪一個角度發聲,「尊重著作權」是絕對的價值,這完全不需要爭論。但對於商業包裝,我也始終不反對它的價值,不管是單純的活動事件也好,城市行銷也好,它就是一種品牌行銷的手段,你要透過活動傳達理念、被人看見,某種程度上就是會經由商業操作去達成訴求,黃色小鴨讓民眾像朝聖一樣看待、追逐,單就聚眾的角度來看,它就是成功的活動。至於眾人的喜好是不是就定義了活動的價值和趨勢,我想這必然就是一個震盪的過程,任何事都有其正面的精神和負面發展的可能,但我還是看好最後呈現的那種普世的傾向,比如說太陽劇團、哆啦A夢,以及瘋狂的路跑。當然,若是在活動的過程中又造成對環境的傷害,就真的不值得鼓勵了。

Q4:媒體造了活動?活動做了媒體?

郭:普世價值也好,成功的品牌行銷也好,這剛好也丟出了一個題目: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為何?一個活動本身具備魅力是一回事,透過媒體揭露和傳播而造就聲勢又是另一回事,而當「聲勢」極可能和「群眾喜好決定核心活動面貌」這件事劃上等號的時候,身為媒體平台,我們值不值得為所謂「事件風向球」這個定位投注一些主觀的價值?回應我先前說的,許多好的活動、某種獨立精神的展現,那些在2012年曾經被關注的獨特展覽、攝影、表演藝術甚至前衛藝術,透過媒體主動推薦,有沒有可能左右活動市場的發展,我的意思是,讓所謂的多元發展真正在活動的選項上發酵出來?而不是集體式的瘋狂領著我們走,而且還加深的渲染的力道。我這裡說的是立場,我們該不該有立場?從新聞平台的角度,你怎麼看?

蔡:我還是要強調,2013這種集體式的瘋狂和歡樂,我是正面看待的。這裡還要帶出一個觀點:當媒體的傳播、散播真的足以左右風氣的時候,我們更應該用正向的態度去吐吶訊息。我個人就相當不認同把微小的負面去放大解讀,甚至刻意造成衝突,本來就不可能有一件事是完美的,一個活動要牽扯的層面太廣,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媒體投放訊息的角度應該更全面才是,現在這個社會太缺乏正能量了。歡樂是一種出路,感動是一種回饋,我想我更樂於這樣看。當然,任何投機的行為或不誠實的作為,仍然應該接受公評。回應你說主動拔擢小眾精彩的主觀價值,我倒認為現在是個人媒體的時代,Facebook、微博都是可以透過適度包裝來表現自己的商業機制,活動主懂不懂得利用,當然還是得自我要求。但反過來看,同時間大小活動這麼多,本來就不可能每一個活動都被看見,活動主更應該思考的是,針對任何一個主題或活動有沒有進行長遠溝通的企圖和安排。

郭:我同意,這也是為什麼城市通在未來會更著重於研究網友的興趣圖譜,以分眾行銷概念來達到更精準且深層的溝通,什麼樣的活動該傳達給誰,在這裡都找得到答案。

Q5:藝文發展的地域限制 vs.小眾文化的商業可能

郭:另外一個值得觀看的現象,還包括藝文發展的地區性差異,以展覽而言,首展發聲是在南部還是北部,其成效就存在著落差,更別提多數古典繪畫展後期基於成本考量多半不選擇南下移展。比對前年多數主題展在北、中、南都有機會露臉,2013年恐怕也只有哆啦A夢才有這樣的聲量。反觀音樂市場,不敗的五月天無論台北、高雄都能創造票房,從「諾亞方舟」到「Just Rock It 2014無限放大版」,演唱會的命題似乎就已經在呼應群眾內心的渴求。再看列名在前的陳綺真、蘇打綠,票選結果更勝林俊傑、羅志祥,很明顯地,藉由導向「社會關懷」或「理想」所創造出的清新形象,在這一年被全然的接受了。但這有沒有可能也是一種包裝,好讓自己能具備某種在社會上發聲的絕對位置,也更容易去創造群眾買單的個人價值?

蔡:我會說:「當然要包裝!」,活動本身對外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被看見、進而被接納,這又回歸到我所謂「商業化」的價值,音樂也好,藝文也好,都是品牌行銷,至於最終內容的品質如何,一樣都是接受公評,個人媒體就是新媒體,任何聲音都應該被尊重,認同是一種,相對的,批判也是。說到地區性發展的差異,音樂確實比較不存在這樣的現象,但以展覽或其它主題活動來說,承載活動的場域、場館在外縣市多半落在市郊,參與的便利性就不及北部,為了趨動人數,票價上不來,成本相對墊高,自然不容易接續。我倒是認為外縣市應該回過頭來發揚本土價值,選擇在地人口容易親近的題目,而不是只原樣仿製或借題某個受歡迎的節、慶。

郭:再回到小眾發聲的議題,當華山、松菸儼然就是往商業化(複合式文創)的方向在發展的時候,你會給這些「獨立的精彩」什麼樣的建議呢?

蔡:我還是強調持續而長遠的溝通,而且就是對同好、對目標群眾,畢竟當你以高度理想化的自持在推動某一類藝術文化的時候,本來就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認同,就算所有的媒體都為你發聲,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溝通,族群若偏好商業機制,一樣不會給你掌聲。但我認為既然是為發展文創而生,一定程度上,華山是應該透過評選機制,釋出資源給值得栽培的新人或團隊。

Q6:如何期待2014活動發展?

郭:邁入2014年,我認為今年的活動市場將延續2013年的成功模式,只不過素材會變得更多元以全面角逐吸睛度,目的當然就如同你所言,為了讓更多人看見,進而吸引更多人參與。或許那些在2013年暫時被淹沒的獨立創意會更有機會脫穎而出。你認為呢?

蔡:我不敢預測,但可以想像這個市場是澎湃的,或許還更多元,就像ETtoday站上同時存在「台灣讚起來」和「宅男女神」兩種截然不同的內容一樣,而今年我們還打算票選兩岸男神,這馬上就呼應你所謂的「成功模式,不同素材」!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