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易誤診 及早確診才能正確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吳美瑤/採訪報導

根據衛生署統計,胰臟癌在台灣為癌症死因第8位,死亡發生率高達95%,其中,胰臟腺癌占大多數,曾被誤認為罹患胰臟癌過世的賈伯斯,實際上,罹患的則是比較少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它生長速度較慢,存活率較胰臟腺癌高,但由於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確診時大多已是晚期或有轉移現象,診斷上也易與胰臟腺癌混淆。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許駿醫師提醒,病友應尋求較有經驗的醫師作正確診斷,並確實了解自身罹患的腫瘤類型。
症狀不明顯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易早期發現

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可能會分泌賀爾蒙的惡性腫瘤,它可能發生在全身各處,但較經常發生在肝膽胰或腸胃道等消化系統,且生長速度較慢、存活率高。許駿醫師表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大多是屬於非功能性(沒有與神經內分泌系統相關的臨床症狀或是症狀不明顯),直到腫瘤變大才有壓迫感覺(如:腹脹、腹痛症狀),導致確診時多數已是晚期或轉移至肝臟。

「什麼族群容易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呢?」許駿醫師說明,所有胰臟惡性腫瘤的診斷皆困難,目前還無法確定發生原因,也較無特定的年齡層,且診斷上容易與死亡率較高的胰臟腺癌混淆,若病患被診斷為胰臟腺癌而非確診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存活期及治療方式都相差甚多,提醒病友應確實了解自身罹患的腫瘤類型。

治療方式大不同 需依據腫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析決定

過去發現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大多為晚期,但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的個案明顯增加,顯示醫療檢查日漸進步,使許多人能提早確診並獲得控制。至於該如何治療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許駿醫師解釋,早期以手術切除為主,存活率較高;晚期針對無法手術切除的患者,則需考慮腫瘤大小、是否多處轉移以及分化程度,來決定施以標靶藥物治療或化學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般來說,腫瘤分化較好、生長速度較慢的患者較適合標靶藥物治療,且副作用較低;而腫瘤分化較差、分裂較多的,則較適合化學治療,所以不是每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都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如紓癌特及癌服妥)。許駿醫師強調,依據詳細的病理分析,再決定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策略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同時呼籲若能早期發現,並作正確的診斷與治療,才能提升病患的存活率與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關鍵字: 優活健康網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