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識別區」 1950年美國最早建立

▲中國國防部發布東海「防空識別圈」引發爭議。(圖/取自中國國防部網站)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近日公布東海防空識別區,並將釣魚台納入範圍,引發美日雙方不滿。其實,自釣魚島爭端升溫以來,「防空識別區」一直是頻繁出現在日本媒體的一個熱門詞彙,最早由美國在1950年建立,是指一方基於國防需要所劃定的空域,至今已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劃有防空識別區。

防空識別區指的是一國基於空防需要所劃定的一個空中預警範圍,目的在於為軍方及早發現、識別和實施空軍攔截行動提供條件。就在10月底,多批中國軍機飛越第一島鏈前往西太平洋訓練,日本航空自衛隊就以這些軍機可能進入日本「防空識別區」為由,派軍機實施尾隨跟拍。

二戰後,隨著空中作戰力量的發展,特別是以高空高速為基本特徵的二代戰鬥機的發展,各國傳統的防空體係面臨較大威脅,如果還按照對方目標逼近中國領空才出動戰機攔截,時間上根本無法保證。於是在中國領空之外的公共空域劃定防空識別區,就成了擴大預警空間、保證攔截時間的國際通行做法。

防空識別區是為最大限度保護國家安全而設立的,完全是一國的單方面行為。因此從安全角度來看,該區域劃定的範圍越大越好。通常是以一國領海基線為基準,達到陸基雷達探測的最大距離,一般要大於或等於專屬經濟區範圍,即200海裏,但也有些國家劃定到了250海浬外的公共空域。

按照國際通行慣例,一旦發現不明目標進入中國防空識別區時,設立防空識別區的一方將使用全球通用G波道通訊方式,向對方進行詢問和警告。同時加強雷達監控,提高防空武器係統的警戒狀態,並命令空中待戰的飛機前往這一區域,命令地面戰鬥機做好攔截準備。此外,還必須將這一緊急情況在第一時間上報最高軍事管理部門。

如果目標在防空識別區內停留時間過長,且不聽從G波道通訊警告,繼續沿防空識別區外沿飛行,且飛行速度沒有變化,但無意進入對方領空時,一般採用跟蹤飛行的方法實施監視。

如果對方飛機續航時間過長,通常採取多批次輪換監視飛機的方式保持持續監視。如果不聽從警告,且航行方向直逼對方領空,則可在目標進入領空時按最高軍事部門命令,採取擊落或者迫降手段。但如果停留時間很短,按照應急預案處置,認定為「誤入」或者「無害通過」時,則不需要採取進一步強制措施。

美國最早在北極海劃設防空區,至今美國在大西洋及太平洋均設有防空識別區,而加拿大、澳洲、日本、南韓等20多國家和地區均相繼倣效,許多出現重疊問題,多半經由協調處理。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