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3D列印商機完全解析

圖、文/數位時代

第一、二次工業革命造就規格化、大量生產的製造業,但隨著個人主義抬頭,少量多樣的客製商品已成消費趨勢。3D列印的普及正帶動一波自造者運動,全民製造、量身客製,人人都能擁有一座小工廠。這不是未來,而是全球正風起雲湧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從美國紐約、舊金山等各大城市,到英國倫敦、日本東京、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尼、中國深圳等,過去兩年間,這樣的「創客工廠」(Maker Space)正在全球各地蔓延展開。技術成熟、成本降低的3D列印技術,就是促使這些熱愛手作的人們聚集創作的最大原因。

平面列印技術透過噴墨、雷射,讓電腦中的文字圖檔在紙上顯現;3D列印則從噴頭噴出塑料,讓3D設計圖躍出電腦螢幕成為真實產品。無須開模、沒有最低生產件數的限制,只要一台6萬多元的3D印表機,一綑1,500元的塑料(約可做30個手機殼),每個人都能在家裡打造一座個人工廠。

開放降低成本,促進普及

1980年代3D列印技術在美國、歐洲興起,美國擅長塑料,歐洲則發展金屬,但早期的專利大多掌握在3D Systems、EOS兩家公司手中。3D列印在近兩年來開始普及,最大的關鍵是兩大公司手中的專利已陸續過期,而開放社群開始研究並推廣3D列印。

最著名的是RepRap開源硬體專案,能從社群取得所有打造3D印表機的資訊,台灣就有新創設計公司以此為基礎「自製」一台機器,只花了2萬多元。

若想買現成的,則有基於RepRap專案產生的家用印表機品牌MakerBot,最便宜6萬多元就能購得。中國甚至有3萬元的機種,不過成品較為粗糙,只能做簡單的零件或模型打樣。

創客工廠風潮也蔓延到鄰近的日本,台灣設計師鬫凱宇今年初到日本參訪多家創客工廠地,他認為日本創客以較嚴謹的態度思考商業模式,「不只抱著好玩心態,更用企業經營的角度思考,」他說。東京已出現3D列印服務「Inter Culture」,銷售3D印表機成型的各種商品,基本形狀由服務商提供,文字部分由用戶訂製。文創、生醫也紛紛投入,甚至可以超音波掃描,3D列印製作出懷孕中的胎兒形狀。

日本矢野經濟研究所指出,產品多樣化使得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因此採用3D印表機的企業持續增加。3D印表機用戶先前多為大企業,近年來由於成本降低,也逐漸擴展到了中小企業。矢野經濟研究所預測,這種趨勢還會加速推進,2015年3D印表機的供貨金額和供貨量將分別達到77億日元和1800台。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