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在時間過後的旅程 王綺穗


圖、文/非池中藝術網

我是在創作看似攝影影像的作品,也可說攝影特性為我的意圖手段,但絕對不是拷貝攝影本身的不可避免性。這樣的畫面就是希望觀者可以藉由視覺感知及介入認知的模式來閱讀我的作品,希望可以藉此作為對作品觀賞者的另一道溝通。

你自大學畢業後就前往英國讀書,連同近期幾個系列都完成於在外地駐村的時刻;身處異國與陌生的景色之中,如何在你的創作之中作為一個重要的靈感源頭?
我大學畢業後先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擔任一年的助教,期間辦過一次個展與參與若干次聯展,但理解到繼續堅持創作的重要性,便隨即申請英國學校就讀。

然而身處異地卻並非創作的重點,反而常是轉注假借的具體形象場域。當然無可厚非地“距離”(distance)本身即是一種回饋意象的手段,因此在繪畫中所出現的異國與陌生的景象,經常卻是內心主觀思考的具象化之投射,一種身於當下的視覺意象再現,甚至為一種對數位科技多重文本與即時性的一種本能懷舊(nostalgia)省思與回應。這可能也跟我這六年在大學中擔任教職教授媒體藝術有關吧!

這種身處異地的經驗,與你畫面中經常顯露出一種冷調並且旁觀的情感氛圍是否有所關聯?你覺得你的作品是否包含了鄉愁情懷的展露?
鄉愁、或懷舊(nostalgia)的確是一種對於已產生距離之事物所衍生的情感回饋。但距離在此不只是時間上或實際上的距離,還包含了視力所及、和身體記憶之間的距離。至於冷調及旁觀在早期作品中較於明顯,因為在辛苦的留學環境中不免想起家鄉的溫度卻必須堅持繼續,ㄍㄧㄥ著。但在最近、尤其是“雨中即景(Rainscape)系列”中,我將主觀性的調性增加了,雖仍有距離地保持自我的理性,但已不難察覺生命經驗的累積已使轉介假注的文法又更加熟捻的運用,而不似先前的堅決隔離、努力堅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異地則終將變成另一個家鄉,也將轉化成為下一趟旅程的鄉愁,這樣似抽離卻又當下的身體經驗則表現在“身體於自覺之上(The Body beyond Self-Consciousness)城市系列”中。….完整採訪內容請見http://artemperor.tw/talks/3

非池中陪著你 藝術零距離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