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通過「濕地法」 污染破壞最重罰150萬

記者周佩虹/台北報導

為加強溼地保育及管理,行政院會29日通過「溼地法」草案,除明訂重要濕地評定原則,要求主管機關應定期進行溼地基礎調查,並規定民眾在重要濕地內,不得有任何污染、破壞行為,違者最重可處150萬元罰鍰。

行政院長陳冲表示,政府長期以來都有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但並不具法律效力,在「濕地法」通過後,對於濕地保育將更有保障;陳冲指出,濕地有「大地之肺」及「大地之腎」美稱,對環境調節及生態保護非常有助益,國際社會於1971年簽署「拉姆薩濕地公約」,以保護、合理利用濕地及其生態資源。

而這次「濕地法」草案內容中,對於重要濕地之評定、變更與廢止及其國際級、國家級及地方級保育利用計畫之擬訂,應依公開程序辦理;如涉及限制原住民族利用原本之土地及自然資源時,在核定前也應與當地原住民族諮商,並取得同意。

被評定為濕地者,如果有下列情形如擅自抽取、引取、截斷或排放濕地水資源;挖掘、取土、埋填、堆置或變更濕地原有形態;破壞生物洄游通道及野生動物繁殖區或棲息環境;於濕地或其上游、周邊水域投放化學物品;排放或傾倒污廢水、廢棄物或其他足以降低濕地生態功能之污染物。將處以30萬以上、150萬以下罰鍰。

若是在評定濕地範圍,騷擾、毒害、獵捕、虐待、宰殺野生動物之行為,也不得 砍伐、採集、放生、撿拾生物資源,違反者將處6萬到30萬罰鍰;若因而造成野生動物致死者,則加重處10萬到50萬罰鍰;另外還必須接受1小時至8 小時的環境講習課程。

此外,重要濕地也有專責保育利用計畫經營管理,並得收取費用,其經營收益,應繳交一定比率之回饋金,經營管理相關事項另訂辦法。而主管機關進行資源調查,或對暫定重要濕地公告禁止或限制事項,或實施濕地保育輔導轉作明智利用項目,致土地所有權人、經營人、使用人或權利關係人受有損失,應予合理之補償。未來也將設立「濕地標章」、並規定管理及濕地基金之來源及用途。

內政部次長林慈玲會後表示,目前濕地採用計畫性保護,已指定有82處,面積5.68公頃,立法完成後,將被視為暫定濕地,經評定後,將回到「濕地法」規範。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