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最近有點紅

曾鏡穎

以前看台灣的媒體,開口閉口講的通通都是美國怎麼樣,美國怎麼樣,自從金融海嘯發生,德國經濟在全歐洲一支獨秀,以一國之力阻止歐元崩盤,外加領導有方的女總理,讓台灣媒體好像覺得很有賣點,一些關於德國的新聞突然多了起來。

我到底為什麼會決定來德國,理由從以前到現在一樣簡單純粹,卻沒有人真正相信。我只是覺得一個國家名列工業大國,卻在森林保育的領域遙遙領先,這兩種乍看之下本質必定衝突的領域,居然可以並存無礙,好像很有趣,想來看看,如此而已。至於德國福利制度良好,稅金奇重,德國失業率二十年新低,或是德國抑制房價政策有效這些令人艷羨的特點,我那時可是一點都沒有想到。

雖然大家應該見賢思齊,但是身為新興國家的一員,並不能跟已經有兩百年退休金制度的已開發國家相比。德國窮人的定義:沒錢度假,沒辦法買報紙雜誌,上歌劇院聽戲,到博物館增加新知,給小孩上才藝課的人是為窮人。整個社會被政府照顧得無微不至,家庭每一代很少因為金錢或是奉養問題起紛爭,因為每個人在工作時都繳好自己的養老金了,每個人為自己負責。若是我在這裡提到我每個月要拿錢回家,我同事的第一個問題是:「你爸媽沒工作嗎?」或是「你爸媽沒有養老金嗎?」

你要怎麼跟一個已經有200年退休金制的人國民說,因為台灣過去兩百年換了多次政權,有人是難民,有人是被新政權迫害,家家戶戶要學會為自己打算。唯一可行可用的制度就是傳統的養兒防老制,不然人上了年紀生產力降低後生活品質一定會跟著下降。我發現我不管怎麼詳細解釋歷史淵源發展情況,生在如此富足國家的國民就是很難理解。畢竟他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是給零用錢的大戶,爸爸媽媽是急難時的救難隊,向來只有下一代跟上一代伸手,上一代即使再窮再不濟也有國家顧到食衣住行,不需要拖累到下一代。他們怎麼可能理解呢?

但是台灣的社會問題德國也有發生過,基本上,人類要面對的社會問題都是類似的,台灣才剛解決人民溫飽的問題,現階段開始面對人民過得好的問題。德國處理這個問題已有百年之久,硬要拿台灣現在的狀況橫加與德國比較,純粹是打擊自己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看清社會問題所在,著手解決,只要每天改變一點點,向上提昇,至少不會向下沉淪。羨慕別人城市高樓林立,自己也來建很容易,高樓建起來了,管理組織架構人才卻沒辦法像建高樓一下一夕之間建成。現今科技掛帥,殊不知人文人才其實一個社會最需要最是最難培養起來的人才,不過在輕人文重理工的教育制度裡,優秀人才會留在人文領域嗎?

突然間感觸良多,是突然看到這篇「公廁尋短女子 精通五國語、留德卻失業」報導,一個社會體制一個家庭把一個個人訓練到精通五國語,卻無法打理自己的生活,高不成低不就,是個人的問題還是家庭問題還是社會問題?留學德國因為與台灣文化差異大,若是在留學期間只把心思放在學業上(像在台灣一樣),而不擴展自己的社交網路,是很難在德國找到工作。回到台灣因為留學德國希望一次找到高薪人人欽羨的工作,更是認不清現實,台灣跟德國經濟交流又不是多頻繁,有什麼公司會有職缺需要在德國念到文科碩士的人來做不可?

再論出國打工超紅話題,德國每年輸出一堆年輕人到未開發國家當志工,打零工也沒引起社會多大興趣,西歐小大陸因為地形無險阻,從自有人類居住以來就一直面臨著人才、技術互相輔助互相競爭的狀況,哥倫布是義大利人,到處遊說歐洲各小國沒人贊助他,也是一直到西班牙願意出點錢才讓他發現新大陸。

德國位居西歐中心,人才跟著錢跑早就是見怪不怪的事情,例如這裡的醫生往英國北歐待遇高的地方謀職,東歐的醫生往德國謀職。台灣以前是島國,外加外交政策封閉,人才資金流通性非常低,現在會發生這些現象,純粹是因為台灣開始跟國際接軌。不過就像花蓮當年北迴鐵路通車一樣,返鄉的路通了,卻也加速東部人口外流,或是雪山隧道通了,在宜蘭過夜的人少了。全球化讓四五年級的人擁有電視機電冰箱,也讓他們無法不接受自己的小孩會決定在離自己一萬公里遠的地方落地生根。路通了,該留下來的會留下了,想走的也找到路走了。

德國不是什麼都好,台灣也不是什麼都壞,個人怎麼在一個大時代求安穩是要靠個人的智慧,一個社會的進步是靠多世代和個人的累積,要看歷史的軌跡而不是一個時間點的好壞。一個再怎麼良好的社會制度,自己不努力也是枉然,而在一個變動劇烈的社會,自己多努力理想也是會實現。西歐的人相信國家應該為貧窮負責,我覺得應該改成國家應該為那些努力工作卻依舊貧窮的人負責,這也是台灣社會目前最急迫的問題。至於要怎麼做呢?別問我啊,我是念理科的。

●作者曾鏡穎,留德學生。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關鍵字: 曾鏡穎 ET論壇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