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開評】新聞始終來自人性!產製流程超越鍵盤神聖性

姚南宏

你受過網路新聞工作的專業訓練嗎?我用膝蓋幻想,都已經腦內補完某一類型網友的留言,「專業?屁啦!只會抄新聞,比起以前的記者差多了!」

關於類似言論,我從2008年聽到現在,有三點感想。(傳統報業還有編輯與記者的明顯分野,在網路新聞已經是多工N合一了)

第一、要改革媒體最好的方法是加入產製流程,在逐漸被邊緣化的PTT推文是一種方式,當公民記者是一種方式,成立臉書粉絲團也是一種方式。

第二、社群時代的媒體更加透明,我不相信老三台時代的媒體比現在更好,因為一個威權不透明的時代,是不可能會有一個更好的媒體。

第三、如果你夠專業,快成立一間媒體,你的加入絕對可以達成「良幣逐劣幣」的成效,前提是你要真的懂,而不是只用鍵盤去了解,畢竟「鍵盤神聖性」非常非常地有限。

你夠誠實,才能發揮改變的力量。

▲誰是讀者?誰是媒體?(圖/姚南宏攝)

看完KK(黃郁棋)的《【ET開評】媒體的奶子 能擠出多少乳汁?》,除了跟各位推薦這篇好文章之外,也對文中「但我真心希望『新聞』與『KUSO』以及『情色』三者應該要做最基本的區分!」做一個回應。

我個人認為,未來新聞這個辭彙會越來越尷尬,因為大家需要一個即時性的「內容載具」,因此大眾媒體就成為理所當然的提供者。

如果把網路與電視分成兩種新聞媒介,我覺得差別不是在誰應該怎麼操作,而是人性需要這些內容,為什麼微博熱搜榜跟iGoogle關鍵字都剛好出現「瀧澤蘿拉」呢?

我當然想相信,多數讀者私底下都在關心國際情勢,只是這二、三十年的調查都沒有顯現出這個假設。

照常理來說電視會跟著網路跑,直到科技演變到「網路與電視合為一體」,那一刻就跟《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結局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為,媒介的生與死早就不是關鍵,人性的需求才是重點。當神聖讀者批判媒體,成為可笑的沉默螺旋下的政治正確時,從網路新聞工作者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最關鍵的因素有三點:

第一、就是KK文中提到的,「新聞」這個容器到底能裝什麼?

大家對於新聞網站的認知,已經出現多元化的分歧,到底未來新聞網站要分割成多品牌,還是繼續綜合性網站的路子,是任何一個在網路新聞網站工作的人,都要去思考的問題。

第二、《關鍵時刻》爆紅,一葉知秋。

台灣媒體競爭走到最後,就是成本戰與打點戰,中型媒體最終只會被大媒體集團(壹傳媒、中時旺旺集團)踩死,然後被小型靈活媒體咬死,

如果每一位台灣讀者都有葉文忠先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就能發現《關鍵時刻》的爆紅,是台灣媒體攻防戰的縮影。

第三點、這是我在6月的文章,如果讀者如此神聖,我早就在非營利組織繼續當企劃了,怎麼會有機會來網路新聞走一遭?

實驗日誌#566–20120621–公共電視為何不能收視第一?新聞始終來自人性

新聞始終來自人性,台灣媒體也來自「台灣人性」。人性是慾望的延伸,許多現象也是社會慾望的延伸。

所有人真的僅跟著發出聲音的人們而轉,而完全遺棄沉默的人?今天我在回答一個雲友問題時,不禁思考另外一個問題,被監督的媒體到底應該怎麼看待閱聽者的監督。

如果我是公共電視的社群編輯,一定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公共電視的收視率會這麼低?

公共電視沒有通路上的限制,也滿足許多發言網友的期待。對於社會責任的把持,也應該勝過目前收視率較好的幾個新聞台,台灣電視媒體讓人詬病的幾項問題,其實也處理得比較好。

比較了幾個政論節目,我覺得現在較有秉持著「不要對立要對話,不要情緒要理性。」精神的政論節目有二,第一就是公視的《有話好說》,第二就是世界衛星電視台《2100從心看世界》。

今天我們探討沉默螺旋之前,不妨就來看看公共電視的留言板

「匿名 提到...貴節目來賓措詞似乎愈來愈"大話"傾向,煽動情緒之餘,聽不到更多議題相關的深論,為了收視率嗎?」

如果我是公共電視的社群編輯,一定會覺得很委屈,收視率就已經不高了,還被質疑為了收視率。

臉書出現有一個好處,就是讓匿名性留言進階到社群性留言,如果公視開放臉書登入才能留言,留言狀況就會改變。

因為人性。

《有話好說》在YouTube頻道寫下的這句「讓影響力取代收視率」,大概是我看過最矛盾的一句話。

誰能讓媒體人拋下收視率?

我也想句內心話,觀眾如果比媒體誠實,台灣媒體早就被觀眾改革了。

(姚南宏,ETtoday新聞雲社群編輯,花名GO。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更多好看內容都在《ETtoday新聞雲》首頁

賣一元紅茶比辦報紙合理

【總編抱抱】聽說有人要辦新報紙

【ET開評】不要割我的蛋蛋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