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壞時刻未到 廖美玉:唐代曾面臨正負2℃

我們想讓你知道…現今大概不只正負2℃的氣候變化。

▲西安大明宮3D電影中的唐代宮殿。(圖/擷自大明宮官網)

中央社訊

海峽兩岸第一次以唐代「氣候」為主題的研討會,19日將在逢甲大學登場。逢甲教授廖美玉17日指出,唐代時就有氣候異常,暖化後接著是冰河期,因此當前氣候異常最壞時刻未到。

長期研究唐代歷史的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廖美玉表示,她從史書中整理出唐代曾發生2月東海結冰、3月浙江大雪、5月大寒、9月雨雪、11月暖如仲春等極端氣候現象,進一步研究也發現,氣候異常曾引發政治、文化,甚至經濟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唐代因暖化太平盛世,氣候轉寒釀安史之亂

廖美玉指出,由於唐代時氣溫上升了攝氏2度,氣候的暖化讓北方農作物盛產,也成為太平盛世的原因之一,但8世紀中葉氣候的轉寒,也造成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壓力增加,並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發生。而以古鑑今,古今都面臨「正負2℃」的嚴重氣候異常現象及危機處理。

廖美玉說,按照這樣的現象觀察,目前地球因氣候異常造成的暖化現象還沒有結束,推斷現今氣候異常最嚴重的時候還沒來臨。

逢甲中文系主任李寶玲則說,歷史上記載的氣候變異目前看來是循環在進行,暖化後因太陽能量變弱,緊接著就會進入冰河期,許多詩人都曾在作品中透露當時的氣候異常現象。

暖化後進入冰河期,詩人也談氣候異常現象

李寶玲表示,歷史上,台灣中南部有多次降雪紀錄,1683年12月間南投埔里曾下過雪、1788年北部也下雪,而1875年埔里還曾在6至7月的酷熱時下雪,最近一次異常的紀錄資料,則在1893年1月時,雲林平地也降了雪。

逢甲大學這次邀請台灣、大陸、港澳、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挪威等地的學者,以唐代為題,發表氣候及環境變遷相關論文。

為替這場「氣候‧環境與文明-第十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暖身,逢甲大學動員了百名師生,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進行「全唐賦」的輯校工作,歷時7年完成8大冊的巨著,包括美編及排版也都由研究生自行完成。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