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跟人渣一起上課?--談菁英教育

董得

看到建中生竟然有人說「為什麼要跟人渣一起上課」,筆者認為這實在是太誇張了,不過誇張的點倒不是說這些建中生充滿階級觀念,而是這些學生根本沒搞清楚何為「菁英」,還傻傻的以為自己就是「菁英」。所以我設計了一個「菁英」的教學制度,藉以提醒大家什麼才是真正的菁英教育制度,在如此的制度下,我不確定這些自以為是「菁英」的建中生還能不能被歸在菁英的階級中。

此外,我設計的菁英教育是不管幾年國教都可以實行的菁英教育,所以若還有人想用「維持菁英教育」來反對xx年國教,我認為是極為不合理的,菁英教育和幾年國教之間一點關係也沒有。

古時能被稱為菁英的人,德智體群琴棋書畫都要兼具,怎麼到了現代,菁英只要會讀書就好了呢?實在沒道理菁英經過時間的推移反而倒退走了。所以,在現代,若同樣以「德智體群美」來評斷菁英,筆者認為最起碼應該菁英是要具備美術、音樂、體育、哲學、知識各項能力且各項頂尖的人才可以被稱為菁英。以下將說明為什麼會取這五項能力為指標。

「德」這種東西是無法測量的,它僅是一種社會規範,而且如果一味的要求「德」的卓越,只會生產出一堆偽善的人,申請台大醫科的學生在面試的時候說「錢不重要,要以病人的心為精神」之類的言論。聽到這種話就能評斷他很有「德」嗎?「德」是無法評鑑的,所以筆者並不打算將其單獨列入畢業標準,但並不是說「德」就因此不教,它會在哲學的教育中被教受。

而筆者設計的五項畢業標準中的「哲學」和「知識」,筆者想用這兩項表達「智」的能力,筆者這邊用哲學做統稱,實際上筆者想強調的是對於思考的訓練,或許「哲學」的教育僅著重在「邏輯」、「知識論」和「倫理學」上頭。而知識其實就是現行教育制度下所教,國英數物化歷地等。基本學科在於增加學生對於世界的認識,哲學在於學生對於獨立思辯能力的培養。

美術、音樂是被歸類到「美」這項能力中,對於菁英的教育,筆者期望它著重在對於美術、音樂的鑑賞,而非創作上,但如果是創作優異可不可以呢?當然沒問題,或許美術和音樂可以採取多樣的而獨立評分方式。

體育可以同時著重到「體」和「群」的教育,不僅要自己的體能好,而且還得著重於團隊的合作。

如此,德智體群美剛好可以應對上筆者的五項菁英畢業標準,哲學、知識、體育、美術、音樂。

接著,畢業需要要求的項目談完後,我們來談如何使用這些項目。高中畢業後將文憑分為金、銀、銅、鐵、錫及垃圾六個等級。「美術、音樂、體能、哲學、知識」五項都頂尖的才能拿到金色文憑,注意,是五項都「頂尖」才可以拿到金色文憑,有一點缺陷都不行,最多最多是讓四科頂尖剩一科差一點點達到頂尖的人有機會重新測驗,但筆者並不打算五科僅設基本門檻,拿到基本門檻就算過關。記住,這是「菁英教育」。

只要菁英被選出來,其他都無所謂,可以不用像金色文憑一樣,每項都是高標準,接下來的銀銅鐵錫等級設定的通過標準可以不用像金色一樣高。所以任選四項達到標準者的可以拿銀色文憑,任選三項達到標準可以拿到銅色文憑,以此類推,當然,按照這個標準,甚
麼都達不到標準的只能拿到垃圾文憑。

再來,為推動一貫的菁英教育,高中的文憑等級化後,大學教育也該隨之該菁英化。台灣僅設一所大學只收金色文憑的學生。再規劃數間但為數不多的各自不同特色的二級大學收銀色及以上文憑學生,不同特色的三級大學只收銅色及以上文憑的學生等等,以此類推。學校的數量得控制,除了一級大學只有一間外,二級大學的數量要比三級大學少,三級大學的數量要比四級大學少,數量最多的就是收錫色文憑學生的五級大學。這樣劃分學校數量的方式是為了有效率的分配及使用教育資源。然後不用設給垃圾文憑的人讀的大學。

如此方能達成「菁英教育」的目標,至於為什麼要有菁英教育呢?筆者也不知道,這是那些「偏差樣本下的偏差結果」的建中學生希望維持的。筆者只是意圖糾正這些同學,他們口中的「菁英教育」一點也不菁英,所以筆者幫他們設計一套「菁英教育」制度,讓他們知道甚麼叫菁英。而且,筆者認為在這套教育制度下,這些同學能讀三級大學都已經是萬幸了。

●作者董得,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四年級學生。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稿件請寄editor@ettoday.net

關鍵字: 董得 ET論壇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